不固执自我,将高质量的产出落实于价值的创造。
序
马文•李•闵斯基,出生于1927年8月9日美国纽约,卒于2016年1月24日,享年88岁。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他用一生去追逐自己的终身事业:揭开智能的奥秘。
“人工智能之父”
马文•闵斯基对“天才”的理解
太空漫游与AI教授
闵斯基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计算语言学、机器人、光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晚年的事业中,他更是致力于向机器“传授”人类常识与理性的能力。
当然,其中或许让大众最产生兴趣盎然的,是马文•闵斯基参与到1968年史诗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顾问角色,他提出了高智能机器HAL9000做为无数方盒集成的设定。一次访问现场,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想向闵斯基展示片场离心机的运作,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险些夺走了这位人工智能先驱的教授生命,那或许就要改变人工智能的历史了。
马文•闵斯基在高中不断思考“思考”为何物:“我思考的契机就是好奇:为什么学习数学那么困难?你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去阅读一页,但一无所获。然后——突然,它就变得那么简单,好像完全微不足道。于是我开始关注学习的过程,去思考学习机器。”
1944年至45年,闵斯基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他入学哈佛大学,广泛涉猎物理、神经生理学、心理学,1950年他获得数学文学学位。次年闵斯基入学普林斯顿大学,同年即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C(Stochastic Neural Analog Reinforcement Calculator),这也被视为首台人工自我学习的机器。四年后他就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他发明了共焦扫描显微镜,亦即是今天广泛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前身,生物科学领域的标配工具。
02
人工智能大本营的起点
1957年,闵斯基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追求他毕生的事业——用电脑来建模并理解人类的思考。1959年,闵斯基和MIT的电气工程教授约翰·麦肯锡(John McCarthy)联合创造了人工智能项目,亦即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从今以后,闵斯基和他的事业再未离开过麻省理工学院这座人工智能大本营基地。
多年以后,他在接受《纽约人》杂志的采访中说道:“遗传学看起来非常有趣,因为还没人确切知道她是怎样运作的。但我不太确定是否会有深远的意义。物理的问题看起来很伟大也有方法可以解决,也许我做物理会很不错。但是智能的问题看起来无可救药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我想不出还有任何其他相提并论的事情值得去做。“
马文•闵斯基对人工智能AI的定义很平凡,所谓人工智能即是要求机器人采用人类做事时所需的智能来自己做事的一门科学。
丹尼•希利斯(Danny Hillis),思维机(Thinking Machines)超级计算机制造商的合伙创始人,这样评价闵斯基:“闵斯基博士让他周围的每个人更加聪明。我觉得闵斯基真的在教我去思考,许多同行也抱有同样的看法。他当之无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03
机器能否拥有灵魂?
闵斯基出版于1980年代中期的《大脑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以及2006年的《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s)检验了创造人工智能的重重挑战。他在《思考社会》一书的《灵魂》一章中写道:“人们追问,机器是否能有灵魂。我则是反问回去,灵魂能否学习。”
“在真实生活中,你常常与你完全不知道运作原理的事物打交道。比如说,你驾驶一辆车,但你不知道引擎是怎样运作的。……最奇怪的是,你支配你的身体和你的大脑,你却不知道你自己是怎样运作身心的。我们能够思考,我们却不知道思考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很神奇吗?我们能够出很多主意与想法,但我们却无法解释这些想法,这不是一件令人举世瞩目的事情吗?”
伟大的思想家总与其他伟大的思想家惺惺相惜。或许,在闵斯基对天才费曼的评价中,我们更能明晰人工智能先驱者对投入这一领域的后生晚辈的极高期待。
04
所谓天才的本体特质
理查德•费曼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最卓越、最具有影响力、最拥有个人魅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量子电动力学创始者之一,196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也是曼哈顿计划(美国陆军部研制原子弹计划)理论部门最年轻的团队领导者。费曼同时负责使用复杂的全新计算机器与人工成本来处理项目所需的大量计算。
闵斯基对这样一位天才的评价可谓发人深省。
我认为所谓天才,就是拥有下列这些资质的人:
不受同辈压力的左右;
永远记得追寻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很少依赖心想事成;
拥有多种表达事务的方法。如果一个方法行不通,快速切换另一种方法。
关键是不要去坚持(钻牛角尖)。我认为大部分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太执着于去让某件事做成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想到做成的这一个方法。和费曼谈话,无论谈到什么,他总会说,“我对此有另一个角度的看法。”
他是我迄今为止所认识的最不钻牛角尖的人。
马文•闵斯基发明机械臂、机械手等机器人装置,一身桂冠荣誉无数。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于1969年获得图灵奖、1990年获得日本奖、2001年获得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作为人工智能的守望者先驱,他对于普通人需要去支配的“天才”特质,或许给了我们未来人工智能领域探索的新生代一条明明白白的线索。
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或者是每一位有志者需要去认真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Michael Aaron Dennis,Marvin Minsky,AMERICAN SCIENTIST,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arvin-Lee-Minsky
Hayley Williams, The Godfather Of HAL 9000 And The Useless Machine: Marvin Minsky,2016-02-03. https://www.lifehacker.com.au/2016/02/inventor-of-the-useless-machine-and-godfather-of-hal-9000-marvin-minsky/
Marvin Minsky, 88; MIT professor helped found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6-01-25,https://www.bostonglobe.com/metro/2016/01/25/marvin-minsky-dies-mit-professor-helped-found-field-artificial-intelligence/A8y6ey8S0QAaao463Z2ooO/story.html
Marvin Minsky,http://web.media.mit.edu/~minsky/
Christopher Sykes ,No Ordinary Genius :The Illustrated Richard Feynman,W W Norton & Co Inc,1996-2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格物斯坦,
让孩子从机器人的崇拜者变成开发者。
订阅教培发展中心公众号
收藏企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