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格物斯坦】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摘要:

《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

 

《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了防止实践中个别教师将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惩戒实施,《规则》专门对禁止实施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作了明确和细化。

 

一是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二是超限度惩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三是言行侮辱贬损,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四是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

 

五是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

 

六是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

 

七是指派学生代替自己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通过划定这些“红线”,有利于教师规范行为、把握尺度,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关于如何保证学校、教师正当实施教育惩戒?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惩戒是这门艺术中尤为特殊的部分,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原则,又要灵活运用,重视方式方法和实际。《规则》为此作了多层次的规定。

 

首先,要求学校、教师提高能力,会用善用。《规则》专门规定,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师正确履行职责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应当审慎使用教育惩戒,与鼓励、劝导、积极管教等教育方式相结合,确有必要再合理使用。

 

其次,强化保障,保证能用敢用。由于舆论压力、安全风险压力等,实践中教师往往顾虑重重,不敢实施教育惩戒。《规则》明确,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教育惩戒是教师的职务行为,教师正常履职产生的纠纷和法律后果应由学校承担。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即使因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与家长产生纠纷,也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正当渠道解决,家长威胁、侮辱、伤害教师的,学校、教育部门、公安机关要依法予以追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最后,健全监督,避免滥用。《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后的救济渠道,包括校内申诉、向主管部门申诉,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明确教师不当实施管理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规则》健全了监督机制,畅通了救济渠道。

 

《规则》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TAG:机器人教育 编程教育 教育新规 创新教育

热门评论
用户名:
提交评论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扫码关注
格物斯坦微信公众号
格物斯坦APP(安卓)

© 2012-2024 格物斯坦(上海)机器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13025997号-1

沪ICP备13025997号-4